8月26日,在苏州市举办的第十六届国际绿色建筑大会上,根据《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将国家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设计标识认证授予中新广州知识城。
知识城从立城之初,就秉持“城市建设,生态优先”原则,打造100%的绿色建筑和海绵城市。今年是中新两国建交30周年,中新广州知识城也迎来了第一个10年建设圆满收官、谋划实施下一阶段发展目标的关键起步之年。
据了解,《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 51255-2017是由住房城乡建设部为促进城市绿色发展,提升人居环境,保护生态,实现低碳,规范绿色生态城区的评价而专门制订的国家级标准,评价结果按得分,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个等级。本次南起步区经评审达到三星级设计标识要求,达到国内绿色生态城区最高等级。
保护生态系统,构建多模式出行体系
南起步区将城区内的山、水、林、草等元素有机结合,建设湿地公园,并将城市道路、绿化、空间等于湿地公园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环山绕城”的生态游憩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营造“三山相拥,城景交融”的公园城市景象。
该城区建设多条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对外出行模式,承担城区70%对外出行;内部规划如约巴士,居民通过APP预约出行,方便规划出行时间;规划便民快线,作为内部环线,承担内部公交出行;结合城区产业园区集聚的特色,开通多条班车巴士,解决上下班乘车难的问题。
此外,该城区依托路网、水网、绿网建设城市绿道,所有绿道慢行系统均采用透水铺装,所有绿化均采用海绵理念,机动车道路通过绿化隔离,并建设港湾停车。
广州夏季天气多变,时晴时雨,南起步区城区规划15公里的风雨连廊,将公共空间、出入口、交通枢纽、慢行道路有机衔接起来,提供慢行最前和最后5分钟的保障。
就业与居住混合开发,建设知识产业集群
2013年知识城被定为国家智慧城市的第一批试点,以“互联网+”为发展引擎,以大数据、北斗导航、人工智能为创新手段,大力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实现智慧城市发展目标。建设区级数据交换平台,并完善OA系统、建设CIM平台,实施绿色建筑信息化管理制度,为生态城区创建和发展提供高支撑平台。创建纳米智能技术科技园孵化器,实现从智慧数据管理向智慧产业链建设的转型。
知识城南起步区坚持低碳创城,产业引入以知识与信息服务、总部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国际医疗、国际教育、科技金融为主。实施“两张单”管理体制,促进投资贸易自由化发展,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对接国家和省市出台的深化行政审批、工商登记、外资准入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发挥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优势,努力争取更多的先行先试政策。
目前,知识城南起步区布局邻里中心、产业服务中心,构建15分钟生活圈与产业服务圈。邻里中心将居住与配套功能有机融合,打造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政务服务、家庭服务等一身的社区服务综合体。产业服务中心,构建总部经济汇集区,将就业与居衔接起来,实现居住到就业不超过15分钟慢行距离要求。
因地制宜,打造华南高标准海绵城市
城区规划二星级及以上高星级绿色建筑比例85%以上,三星级绿色建筑比例40%。针对能耗较高的公共建筑,提高建筑星级要求,高星级绿色建筑比例不低于90%。为保障目标落实,从绿色建筑总体规划、技术导则、管理、评价、验收等方面建立过程管控措施。审协广东中心已获广东省二星A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从照明功率、可再生能源、自然采光等方面创新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应用,运用了梯田状建筑结构、侧向采光口、采光天井、楼层架空等设计理念,打造“会呼吸的建筑”,运行能耗比传统建筑写字楼节省40%-50%。
此外,知识城提出地表径流控制率85%的高标准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以凤凰湖水系为抓手,构建城市“大、小海绵”体系。“大海绵体”连通凤凰湖水系,上连九龙湖、下接金坑河,承担城市雨洪调蓄功能,兼备公园、景观等功能,控制南起步区80%以上的集雨面。“小海绵”与城区地质地貌衔接,高差较大区域建立梯级绿化,与旱溪、下凹式绿地衔接,逐层调蓄,逐层净化。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的新建项目均已100%按照海绵城市要求建设,完成凤凰湖、广河北辅路等海绵工程施工,总投资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