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就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动资本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作出部署。在我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日益深入、注册制高效推进的大背景下,这一部署对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支持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宏观看,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也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A股市场现有4000家上市公司,可以说就是中国经济的"成分指数"。如果上市公司质量不高,就难言中国资本市场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因此,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不仅是增强市场活力和韧性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发挥好资本市场“牵一发动全身”枢纽功能的根基。
目前,资本市场改革的“牛鼻子”工程——注册制改革正在深化。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在实现良好开局的基础上,总结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又在创业板推广“存量+增量”注册制改革。目前来看,资本市场包容度显著提升,企业上市周期大幅缩短,可预期性明显增强,改革成效初步显现。但毋庸讳言,从整个资本市场来看,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更好支持上市公司做大做强,既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内生成长升级的重要基础,目前资本市场在这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待进一步加强,以更好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从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一系列要求看,提升上市公司质量,除了要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制度规则,提高信息透明度和披露质量,还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多措并举,打出“组合拳”:
一是把好市场入口、出口两道关,从源头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打通新陈代谢。这需要统筹推进相关上市板块的改革,畅通多层次资本市场机制,继续科学保持IPO常态化,坚持竞争中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吸引更多各行各业的优质企业上市。与此同时,要探索创新退市方式,丰富退市渠道。健全上市公司多元化退出机制,严厉打击规避退市行为。
二是健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收购、分拆上市和再融资、发债等制度,多管齐下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同时,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目前,资本市场已成为并购重组的主渠道,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在推动产业整合升级、实现优质资产上市、提升资产证券化率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毫无疑问要加大市场化兼并重组,发挥好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让投资者认可的公司获得更多发展资金和机遇,支持优质的上市公司做强做大,夯实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基石。
近年来,证监会持续推动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抓紧配齐监管规则和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注册制在科创板、创业板公司并购重组环节落地,提高并购重组监管效能。这些都为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打下了坚实基础。下一步,还将放松管制,进一步释放市场空间,持续完善并购重组的市场化定价机制;不断拓宽并购重组融资渠道,丰富融资产品,便利上市公司根据自身需求使用多种融资工具;进一步放宽配套融资规模,持续提高并购重组审核效率并与国际市场接轨,在支持跨境并购等方面进行创新等。
再融资制度作为资本市场的一项基础性制度,是促进提高存量上市公司质量的另一个主战场。要切实落实分类监管、专业监管、持续监管的理念,加快推进再融资分类审核,支持优质上市公司快速实现直接融资;调整优化制度安排,引导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和途径进行再融资;创新再融资品种,加大可转债等的市场供给,满足市场主体多元多样的再融资需求。
当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仅靠证监会一家“单兵突进”远远不够,建设好这一系统工程,离不开上市公司自身苦练内功,也离不开相关部委和各级政府通力合作。例如,稳妥解决股票质押风险、违规占用资金、违规担保等问题,对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大幅提高违法违规成本等,这些工作,要既着眼于当前重大风险化解,又要致力于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资本市场监管部门要和地方政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针对不同风险事项,实现有的放矢、各个击破。要完善定期沟通协作机制,推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利用大数据解决金融信息“孤岛”现象,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处置化解上市公司各类风险,纳入协调机制重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