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将为新一代制造提供更多可能性”“工业智能体让工业企业各种设备实现真正连接”“工业互联网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11月25日,2020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大会在深圳举行。围绕工业互联网如何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多位企业家、专家院士建言献策。
本届大会以“数字赋能、集群转型”为主题,由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东省通信管理局、深圳市人民政府等主办。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广东省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启动仪式。
“近几年,数字孪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数字孪生可能是今后新一代智能制造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在演讲中指出,数字孪生是在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发展之后的进一步应用。
数字孪生到底是什么?指的是充分利用物理模型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的仿真过程。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反映出相对应实体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
李培根认为,数字孪生可以应用到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将开发周期缩短50%。比如,西门子将数字孪生用于机器人调试,调试时间节约3—6个星期。不仅仅是单个对象,数字孪生可以通过工业互联网针对整个系统收集数据,建立模型进行分析,从而提高效率。“未来,数字孪生技术将为新一代制造提供更多可能性。”
对于新制造,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则认为,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制造定位一定要在C端首先突破,打造一批知名的品牌。“完整的供应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新兴市场的崛起也为此提供了更多机会。”
如何打造新的C端制造业品牌?李泽湘指出,需要市场驱动性和技术驱动性紧密结合,因此需要新的教育模式培育产业人才。
“经过5年的探索,我们在松山湖打造的新工科教育孵化平台培育了50多家公司,有20多家是面向C端领域。”如今,在松山湖基地已经初步形成了完善的新工科教育孵化平台。在他看来,这将为工业互联网变革下的新制造构造一个更高效的支撑体系。
“通过5G+AI,我们的愿景是打造工业互联的智能体。”会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顺茂介绍了华为在工业互联网上的实践策略。
张顺茂指出,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第一,设备要实现工业互联网,首先要完成连接和数据采集,而技术从2G到5G千差万别,难以互通;
第二,数据难以打通,企业各个部门各条生产线的数据难以互通,产业链上下游客户数据关联则更加困难;
第三,AI难以落地,存在人才缺乏、技术门槛高等问题。
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华为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办法:工业智能体。
工业智能体,就是通过5G、云和AI最新的技术让供应链体系智能化升级,形成一个通用的方案。据张顺茂介绍,今年9月份华为发布了工业智能体,降低开发的成本,提高创新速度。“以华为松山湖基地为例,5G智能工厂可以实现生产车间的人、机械设备、物料实时分米级室内精准定位。”张顺茂表示,工业智能体将生产资源精准匹配,提高生产效率。5G+AI,工业企业各种设备能够实现真正连接。
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陈志列也认为,工业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以工业控制计算机起家的研祥,如今已转型成工业互联网行业解决方案的头部供应商。”据陈志列介绍,研祥同时还为各行业的数字化系统的管理、工程机械的健康管理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在他看来,工业互联网要形成良好的生态体系,还需要产学研深度融合,才能解决工业互联网面临的异构问题。目前,工业互联网带来的设备系统类型多样、接口标准不统一、新旧设备跨代共存等问题亟待解决。
自2017年以来,大会在广州已成功举办三届,推进了一系列工业互联网发展重大成果的发布、展示和对接,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正值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今年大会首次在深圳举办。
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广东省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广州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深圳宝安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启动仪式等活动。
现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余晓晖介绍了最新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发展白皮书》。
“粤港澳大湾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非常快,过去三年增长了1.6倍。”余晓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迅猛,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截至目前,仅仅广东省工业互联网资源池企业就达373家。此外,广东工业互联网省级的安全探测感知平台方面也是全国领先。
近年来,广东聚焦中小型工业企业,推动“上云上平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广东累计推动超过1.5万家工业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实施数字化转型,带动50万家企业“上线用云”降本提质增效。
█ 案例分享
会上,东莞市松山湖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广州市花都区狮岭箱包皮具产业集群、揭阳市揭东区注塑日用品产业集群现身分享,展示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探索。
“我们借助大数据平台,建立员工健康打卡APP,实时掌握员工的地理位置和健康信息,为复工复产管理提供了便利。”东莞市德普特电子公司董事长李荔芳深刻感受到,用数字化构筑的“免疫力”有效应对了疫情的大考。
这是中小企业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降本增效的一个缩影。
据华为云中国区总裁洪方明介绍,华为在松山湖园区为100家企业进行数字赋能,使企业研发效率提升30%,产品直通率提升6%,生产效率提升11%,企业每年成本节省300万元。
从事箱包行业超过20年的法国梦特娇皮具品牌原总经理孙琳也感受到,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花都狮岭皮具产业集体转向了线上平台,“有了工业互联网平台,不仅找材料方便,跟单也方便,平台把上下游系统都打通了”。
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的支持下,揭阳塑料日用品行业打造了“中央工厂”模式,由聚鲶工业牵头将核心制造环节共享,让小微企业短时间内打造出具有高度数字化生产水平的产业生态。
“除了谋求增量,盘活存量也是很重要的。小微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激活整个产业集群。”聚鲶工业负责人陈文奇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