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退休很多年了,想来听听最新的故事,交流交流最新的想法。我想把自己的一些苦恼,一些困惑跟大家谈一谈,也算是个交流。知识城是个非常好的点子,上个世纪末期的时候美国首先提出知识经济,江泽民提出知识经济,把中关村提出要搞知识示范区,当时没有想到知识城。广东搞了一个知识城,现在为止也是仅此一家,而且体量很大。10年前你们提出要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实际上是为未来三五十年前做准备,这个很重要。
当前的走势和国家的形势,在北京讨论大家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太多,内部也有大量的不确定性,外部也有大量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中美关系的问题,最近的讨论很多,现在是比较困难的时期,困惑也比较多。怎么走出这段时期,现在大家都在回顾历史经验,有的说50年,100年,甚至2000年古希腊的修昔底德。其实真正最重要的,这三十年的经验,要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和总结,这三十年加起来给我们提供的参考也就是5-10%,剩下的90%其中一半是靠我们总结前30年的经验,一半是更好的把握未来。
知识城这个选点是面向未来30-50年,这个点选得很大,虽然现在拓展它还需要做很多的努力,但是它的很多优势是其他地方不具备的。当时我们说上海能不能搞一个WTO研发中心,包括WTO仲裁的知识介绍甚至是操作中心,上海当时不敢提。我们到南京,南京在国民党时期是法律重镇,他们也不敢接这个盘。现在知识城想把知识产权的培训这些基础的东西做起来,这个想法相当好。所以,怎么总结我们这3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经验,怎么穿透未来的30年?我觉得要下点功夫。
怎么规划未来的现代化蓝图?邓小平同志说20年不打仗,他的时代论“和平发展是主题”其实就是邓小平同志的全球化的思考。现在向新的全球化迈进了很多,当时搞思想解放,搞农村改革,中间虽然有波折,我们曾经跟欧美关系好了一阵,后来又跌落低谷,朱镕基搞改革,搞了10余项非常大的改革,比如打走私、撤销机构、国企、银行、外汇、财税,最后是进入WTO,WTO谈判25轮,最后一轮没谈成,朱镕基杀进去了,说我来。美国代表提出三项要求朱镕基都同意了,还有四项都是利益比较大的,比如汽车,这四项你们让步吧?美国代表商议了15分钟,同意了。现在回头看,60%我们落实了,40%我们没有落实。
进入WTO以后我们就迎来了一个高增长的时期,2001年加入WTO,从2002年开始,一直到2008年。美国人特别相信中国了,朱镕基下来的时候,那么小的一个经济体,我们的外汇储备不到两千亿,没几年时间就到了上万亿,2014年是4万亿。到2007年美国高层的战略智囊到中国来,竟然提出要跟中国搞G2,说中美联治。当时我们不敢接,他们发现找不到合适的智库,后来我们搞一大堆的智库。2008年出了全球金融危机,全球市场一下子萎缩,我们招商引资引了那么多的制造,现在发现有点靠不住了,我们转靠国内市场,结果投资大幅上涨,投资大基建。
这几年下来,政府从招商引资为主的,制造业大发展时期的服务型政府转成了主导型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毛病就开始出来了,投资效益大幅下降。前20年3.5元的投资可以产生1块钱的盈利,我们前10年全要素生产力每年是4个点往上走,2012年开始下来了,现在没人说了,没人测算了。我们的货币发行量到2012年以后已经占到全球的一半了,我们现在的债务迅猛,金融危机之后增长很快。中央也把债务问题作为最主要的风险来防。
我们出现了问题,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吗?还是我们很多领域的改革跟不上吗?还是你没有管住权力?所以怎么总结这段经验,现在我们就有点困惑,过去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东西,现在越提越少,或者不提了。比如当年改革开放的时候“解放思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原来深圳的这套经验。比如我们要建一个小康社会,要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邓小平同志讲的“一国两制”是很有智慧的,后来变成了普遍的改革开放试验形式,在国内就变成了“一省两制”(搞特区)、“一市两制”(搞开发区)、“一厂两制”(成立合资子公司)、“一家两制”(男的在合资企业,女的在政府)。我们的解放思想就是把过去传统理念那些不能同时共存的,把它相融了,可以互相生存、互相竞争,可以交易,再看看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国家的发展。我们珠三角是最率先吃螃蟹的人。这些行之有效的经验怎么总结?我们后来出了一些毛病,这些毛病是跟不上造成的?还是什么原因?十八届三中全会讲了市场配置起决定作用,又讲法治社会、法治国家,十九大以后这块讲的也少了。
怎么总结我们的经验其实非常重要,怎么透视未来其实非常重要。但是,我觉得现在有点困惑也不要紧,你在这条路上碰钉子,碰来碰去总会走出一条路。所以我觉得广州这么早搞知识城,现在先扎扎实实把基础的工作做好,等到我们这里豁然开朗的那一天,我觉得这个时间不会太长,最后还是要走能走得通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