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新变局 链未来——聚焦十四五 解码双循环”系列论坛首场在广州举行。多位业界资深专家学者及行业负责人齐聚一堂,共话“十四五”规划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的产业生态变革与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长向松祚在论坛上表示,激发企业活力,鼓励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的发展,是我国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
雪松控股副总裁韩刚表示,维护供应链稳定对于保障中国制造业大国的优势至关重要。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雪松控股将顺势而为,应对挑战,以全球化布局和平台化创新发展服务“双循环”。
此次论坛由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雪松控股联合主办,雪松国际信托承办。“新变局 链未来——聚焦十四五 解码双循环”系列论坛首场在广州举行。
推动国内大循环,激发企业活力
“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负责人刘砺平在论坛上发表致辞时表示,为了响应品牌强国战略,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已为雪松控股集团等近百家知名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
雪松国际信托董事长祁绍斌在致辞中介绍了企业创新发展金融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经验和成果。祁绍斌表示,2020年,雪松国际信托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严格项目审查与风险管控,在大股东雪松控股的鼎力支持下,实现了业务平稳发展和各项工作的新突破。
作为主题演讲嘉宾,向松祚对如何构建“双循环”提出建议。他认为,全方位实施国内大循环的经济政策着力点,应在进一步鼓励国内投资和消费,尽量实现产业和消费的内循环,并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
在谈到实施国内大循环所面临的困难时,向松祚提出,“真正实现内循环,就要尊重、保护、爱护、支持和鼓励企业家。”
“目前需要格外注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这个问题怎么去化解?”向松祚表示,“激发民营企业活力是最佳办法,企业能正常经营、能赚钱,就能够还本付息”。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认为,在新发展格局下,对民营经济的支持需要进一步加强,要通过数字化转型等手段深化改革,为企业提供一个市场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利用双循环机遇引资补链
面对国际市场的复杂变化,中国企业如何抓住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机遇,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同时,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企业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可以更好地抓住补链、扩链、优链机遇。”中国银行原副行长张燕玲表示,要以高质量、高标准参与双循环,注重引资补链,这也是中国维护全球供应链、对世界负责任的体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强调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信托机构对于畅通双循环、保障供应链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院长徐枫表示,在生产经营、存货、项目管理等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环节,信托公司都可以发挥独特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产业基金、并购基金、私募股权等多种形式,为新兴产业注入资本,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双循环”。
韩刚介绍,作为大宗商品全球化网络健全的中国民营企业,雪松控股正充分发挥为中国制造保原料供应、为中国企业保国际市场的重要价值,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做贡献。一方面,雪松发挥遍布全球的海外机构和成熟的国际营销网络优势,以全球化布局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另一方面,依托“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平台雪松智链,以平台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效率,努力畅通国内大循环。
韩刚举例说,今年受海外疫情限制,国内某大型国企高端特钢产品的出口受阻,售后和技术服务亦遭遇严重障碍。通过与雪松在欧洲当地的分公司合作,利用雪松成熟的国际营销体系,不仅有效解决了问题,还将优质特殊钢供应服务提供给大众、奔驰、宝马、博世等海外客户,大幅缓解该企业的市场压力,保障业务可持续增长。
徐枫表示,前沿技术赋予了供应链新的生命,如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可追溯、非对称加密等特点,与供应链金融有着天然的亲和力。“雪松智链”通过对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应用,解决了传统供应链体系中数据孤岛的问题,链上的信用无法传递的问题,有效缓解了产业链上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升了供应链产业链效率。
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金融领域的研究专家、知名经济学家、上市公司高管、机构投资者近700名嘉宾出席。接下来,“新变局·链未来”系列论坛还将在深圳、上海等地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