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新广州知识城智库官网!
搜索

黄丹:通过核心驱动力创造新的价值返回

2019-08-28来源:中新广州知识城智库阅读:548次
广州开发区发展改革局重点项目处副处长黄丹:

我长期在基层工作,从做规划和项目的角度,报告一下我的体会。

结合“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回顾全球化过程。全球化出现过高潮,欧盟一体化,WTO在世界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加入WTO后引起世界在物流、运输、交易发生的巨大变化。美国产业集中在以硅谷为核心的创新和以华尔街为核心的金融两个高地,中国抓住了美国第二次、第三次制造业外迁的机会。从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以来,外部环境在变化。2015年前,美联储为了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不断进行货币投放、购买债券,保持利息在低位运行,欧洲受欧债影响,进行QE(Quantitative Easing,量化宽松政策,简单理解就是增印钞票),中国以房子作为不动产估债的模式,央行也进行了大量的货币投放。根据最新数据,我国M0(流通中的现金)大概是三,M2(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大概是八点几,M2是M0的两倍多,我们最高的时候M0增速非常低,可是M2做到了十三点几,货币乘数很高,所以中央要降杠杆。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方面是中国制造业快速兴起,广州开发区作为中国的一个缩影,通过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工业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集聚,我们工业产业链完善了,在全球经济占比提升了,话语权发生了变化。

西方国家有低端产业转出的需求,想往高附加值产业延伸。而中国的兴起作用于发达经济体,使得他们在收入分配、国内矛盾上出现了极化,出现了大家意料之外的情况,比如英国公投通过“退欧”,特朗普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当选美国总统。西方经济体往高端产业链提升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苹果公司这种超高的市值和利润率,另一方面是蓝领工人越来越低的保障。对全球化的反思,不仅是对产业反思,也是对社会管理的反思。而中国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推进“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民币国际化,不管是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开放的领域,还是对外交往领域,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领域,我们都走的越来越往前。这时候以中国为主体谈全球化,应该是区别于2008年前所谈的全球化。

知识城在这样的全球化背景下要怎样谋划下一步的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今年正式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支持中新广州知识城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也提出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更好发挥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等机构作用,这就是我们在国家给定位中找到了位置。谋划制度创新。我们要主动承担国家战略,服务国家战略。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罗文在澳门参加《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宣讲会指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时代选择,他谈了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打造国际经济合作平台。知识城正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一方面它是中新合作的一个点,另一方面也是中国面向东盟和“一带一路”的新平台,这是我们谋划定位需要考虑的。二是有利于构筑“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广州开发区之前是货物贸易的出口,我们的进出口在全国开发区一直位居前三,今年一季度外资利用在全国开发区排名第一,我们以前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在项目维度的,下来可能更多的是在制度创新中做一些谋划和设计。

具体到知识城当前发展来讲,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讲,一个是聚焦,一个是聚集,一个是聚力。

第一,聚焦。今年以来,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国务院出台2万亿减税政策,2万亿的背后是企业活力的提升,也是地方财政压力的增加,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提出了进一步加大投资。在这种三期叠加的状况下,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要服务好企业,让企业在在外部环境变化中活下去;我们要稳定市场,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这些成本从哪里来?过去十年,我们的成本来自两方面,一是企业税收,二是土地出让收入。可是在新的环境下,我们要遏制对房地产的依赖,这对地方财力来说是一个考验。在降杠杆,刚才在整个市场流动性收缩的情况下,其实融资越来越难。美国的关税已经加到第二期,不管将来加不加,它客观影响到我们生产。广州开发区首先是一个以工业为基础的产业大区,其次是国家第一批高新区和第一批自创区。我们除了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之外,也形成了科学创新的配套体系,打造了知识产权服务等软环境。我们很多专利是高校申请的,高校申请完了之后变成了死专利,没有形成预期的产业价值。所以,要聚焦已有的知识产权优势,解决好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创新的关系,也解决好产业、科技和前端研发、基础研发、硬科技之间的关系。

第二,聚集。我们从过去的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向人聚集,关注人和创新。欧美这次对全球化的反思,正是来自于它制造业的外迁,导致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导致社会公平面临挑战。在这个背景下来思考产业链布局的时候,我们还是要保持实体经济,以科技创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社会公平维度。应该从基础设施的角度考虑人流、物流的不同需求,物流需要有快速的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和港口运输,人需要信息交换、交通枢纽,人流和物流需求是重合的。物流是点对点的,人流是散点式分布的,只有人流聚集才能形成信息的高速有效交换,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为物流服务,打通骨干交通节点,另一方面要为人才和信息服务建设高通枢纽,打通到机场、高铁站和粤港澳大湾区重大产业创新平台点对点的交通,基础设施有聚焦,形成一个高地。

第三,聚力。社会外部环境一直在变化,过去,从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到2008年次贷危机,到今天,这个过程资本不断膨胀,社会需求快速提升。可是在今天这样的环境下,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也就意味着社会消费需求的下降,很有可能我们面对的是经济增速减缓。城市化率到今天78%,不可能再有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了,这又是一个减缓。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财力增长达不到过去20年的标准,所以在建设发展中要更加聚力,聚力于核心需求和核心驱动力,要通过核心驱动力创造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