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回答了2020年中国经济为什么行,明确指出2021年经济工作该怎么干,并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了重大部署。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需要进一步稳固经济恢复态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实现“十四五”高质量开局。
2020:化危为机、逆势而上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压力,我国发展的步伐并未停滞,困扰中国人民数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人均GDP迈上1万美元大台阶,经济总量占全球份额由2019年的16.3%提高到17.5%左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以载入史册的重大成就。
2020年,我国经济经历大考,经济运行逐季向好,全年有望增长2%左右,我国将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国家。此外,主要经济指标普遍改善;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主体数量实现了逆势增长;以开放共赢姿态加强国际合作;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成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推动中美经贸关系逐步缓和。同时,我国依靠国内完整产业链和率先复工复产优势为全球抗疫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疫情大考中,我国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效,关键在于党中央的科学正确决策和全国上下有力有效的扎实工作。
一是宏观政策方向突出保市场主体、保就业民生,稳住了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盘。企业和困难人群是受疫情冲击最大的群体,为此,我国及时出台了大力度减税、减免缓缴社保费、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一揽子政策,目的就是为了缓解企业困难和稳岗保就业,既留住青山,也守好民生根本。
二是创新精准直达机制,提高政策的传导效率和综合效能。2020年我国创新了财政特殊转移支付、精准滴灌的结构性货币政策等直达工具,在短时间内提高了效率,确保政策效力第一时间到达抗疫救助一线,直接惠企利民。
三是强化改革式救助,把解决困难与激发活力结合起来。改革开放是我国过去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出路,也是我国这次应对疫情危机的重要方法。我国把救助政策与改革创新紧密结合,在助企纾困的同时深化“放管服”,开放的脚步不停歇,既解决当下困难,又着眼激发活力。
四是注重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节奏,以合理代价实现最大成效。2020年宏观政策既有应急性纾困举措,也有管长远的制度安排,还为阶段性政策退出预留了空间。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应对疫情危机付出的代价相对较小,货币供应量和政府性债务增速相对温和。
五是坚持下好“先手棋”,厚植宏观政策应对基础。成功应对任何短期意外冲击都离不开过去长期积累和战略性主动谋划。正是因为近些年我国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化解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风险挑战,才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提高了体制机制适应性,从而增强了应对危机的能力与韧性。过去几年里,改善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不断增多壮大、大规模减税降费增厚企业利润、普惠金融摸底小微企业基础情况等,都是2020年纾困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条件。
2021:外部危中有机,国内继续向好
从国际来看,2021年世界经济总体呈现修复性增长态势。随着疫苗接种开展,2021年全球疫情有望逐步得到控制,推动世界经济恢复性复苏,全球GDP规模有望回升到2019年的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反弹至5.2%。外部需求进一步恢复,各国大规模救助政策创造全球低利率环境,以及中美关系存在积极争取“小缓和”的可能,将为我国创造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
但同时,海外疫情发展和影响仍有不确定性,全球经济恢复进程还有反复风险,我国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一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生产和贸易好转,可能减弱我国生产能力恢复相对领先的优势,我国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可能面临压力。二是主要经济体超级宽松政策导致的外溢性风险有所增大。20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助政策,导致债务水平上升、各大央行资产负债表迅速扩张、全球金融环境脆弱性增加等,同时,美元汇率、资本市场、大宗商品波动也对我国带来一定输入性风险。三是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有所凸显。当前,全球部分产业链供应链受到较大冲击,导致全球分工安全性遭到质疑,伴随而来的产业布局调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四是疫后经济复苏分化可能加剧全球政治经济摩擦。此次疫情对发展水平较低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中低收入家庭影响更大,全球宽松货币政策产生的财富效应也存在较大不对称性,导致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全球呈现“K型复苏”特征,部分国家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和不平衡扩大,可能引发经济问题政治化倾向,全球政治经济摩擦情况可能有所增多。
从国内来看,2021年我国经济总体向好,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但是政策逐步正常化的节奏和力度把握显得十分关键。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好。2021年,我国经济增速预计较高,主要国际机构对我国经济增长也普遍看好,预测我国经济增速将提升至8%左右(见表)。但各季度当季增速预计差别较大,主要是基数因素导致的现象。由于2020年前两个季度GDP基数较低,2021年对应季度增速可能冲高,全年呈现前高后低、坡度较陡的走势。如果剔除基数影响因素,从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和疫情以来累计增长幅度看,2021年经济运行可能是相对平稳的过程,2020年和2021年两年合计来看,经济增速有望与现阶段我国潜在增速大体相当。2021年一季度出现两位数高增长,并不意味着经济出现了过热,同样下半年季度经济增速相对放缓,也不意味着经济出现快速下滑。
表 主要国际机构预测中国2021年GDP增速(%)
超大规模市场将释放巨大需求潜力。随着社会财富不断积累,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壮大,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更加明显。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为6万亿美元,已接近美国水平,2020年我国率先从疫情影响中恢复,有望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随着我国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的不断提升,近年来部分海外商品需求也出现明显回流迹象,2021年受到疫情阻隔影响,境外消费回流进一步加速。同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对部分生活性服务业的经营限制将进一步消除,居民消费有望全面恢复,成为2021年我国内需增长的有力支撑。
投资有望呈现恢复性增长(见图1)。202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可能出现动力的接续转换,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长有望进一步恢复,而疫情期间增长较快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力度将保持相对稳定。随着企业经营状况和利润好转,当前企业投资扩产计划增多,市场投资意愿加快恢复,制造业投资有望恢复到正常增长水平。房地产投资在调控政策引导下可能有所放缓,但预计仍将维持一定增速水平。随着“十四五”开局,新一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储备和建设将加速,但地方财政平衡压力较大,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建设的意愿和能力也较不足,2021年基础设施投资回升幅度可能比较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