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新广州知识城智库官网!
搜索

考察余村“取真经”,打造“百千万工程”优秀示范项目!返回

2023-11-03来源:中新广州知识城智库阅读:340次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时专门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广东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正在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加快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围绕省、市、区重要工作部署,近期,知识城智库赴余村开展实地调研,以余村为窗口,学习浙江省在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零碳乡村建设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助推知识城在“百千万工程”上走在前列。

 

1、 余村概况

余村位于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政府驻地西侧,村域面积4.86平方公里,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发源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余村通过创办水泥厂、石灰窑一跃成为全县有名的“富裕村”,但也使得村庄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2003年至2005年,乘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东风,余村关掉矿山和污染企业,开始走起绿色发展之路。2019年余村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2020年被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为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2、 余村经验

18年间,余村实现了从“石头经济”到“生态经济”转型,村集体经济从2005年的51万收入增长至130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更是达到64863元,从一个污染村完美蜕变成了国家4A级景区、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向世界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其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点。 

2.1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打造乡村振兴品

在宏观层面上,紧扣国家战略方针,不断探索乡村践行国家战略的新路径、新模式,并注重全平台宣传造势,讲好乡村故事。在微观实施层面上,聚焦安吉白茶、竹林鸡、天赋渔鲜等特色产业,突出地域标识、个性元素,将特色的生态和乡村资源打磨成个人IP、村级IP、数字IP、文化IP等市场爆款,将影响力、美誉度更好更快地转化为发展动力。

2.2 跳出余村、抱团发展,打造共同富裕样板

天荒坪镇意识到“只有跳出余村,才能真正发展余村”,并提出“1+1+4”大余村的发展概念,即以余村为核心,将天荒坪镇镇区及周边山河、银坑、马吉、横路等四村物理空间进一步打通,同时将游客中心搬移到天荒坪镇五村的中心位置,通过游客中心建在村外的做法拉长旅游路线,开发多样化的旅游路线,推动余村由原来的“不足半日便可游遍之地”变成游客留宿之地。

2.3 四方联动、利益联结,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为推动余村旅游经济全产业链发展,构建起“政府+国企+村集体+使用人”四方联动的开发模式:一方面,形成政企联动模式,以国企作为主推动,围绕产业发展统筹各村资源,为24个村提供差异化定位,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提升整个片区收益。另一方面,构建村企合作模式,将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进行分离,打造“资源归集—确权评估—精准招商—商定入股—收益反哺”工作闭环,最终形成“两入股三收益”(优质资产、资源量化入股,村集体和农民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利益联结模式,实现资源盘活与产业发展并行。

2.4 运营前置、三方制衡,推动项目持续发展

余村负责人向智库表示,余村发展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在于运营前置,即在项目谋划和建设前期就开始思考解决“谁来运营,怎么运营,运营收益多少”的问题,只有从运营管理角度出发,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受众所需,让专业化的运营单位提前介入项目规划建设过程,协调各方利益需求,才能真正平衡好项目成本和收益最终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对此,余村将乡村建投模式从原先的“EPC+O”迭代为“O+EPC+O”,即面向全国积极招募一批专业水准高、行业影响力大、发展前景好的运营团队作为运营“操盘手”,保障项目可持续发展。 

2.5 人才振兴、丰富业态,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资源,余村针对原乡人、返乡人、旅乡人、新乡人,在房租减免、贷款贴息、宣传推介上给予政策支持,让人才“来了就有钱,来了就有房,来了就有伴”,同时面向全球提出共建未来乡村样本的“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打造出青年专属的创业空间“青年理想集结地”,吸引“旅乡人”变为“新乡人”,带动“归乡人”返乡,并进一步激发“原乡人”内在动力。

 

3、 余村零碳乡村情况

作为“两山”理论的诞生地和实践样板,余村故事、余村经验已经在海内外广为传播,但余村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2年9月,余村提出建设全国首个全要素零碳乡村,谋划在2023年实现碳达峰,形成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零碳乡村建设模式;至2027年实现碳中和,成为国内首个全要素零碳乡村样板;至2030年实现碳资产盈利,成为零碳未来乡村全球样板和零碳乡村生态共富样板。经座谈交流,余村在零碳乡村方面的思路举措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做好顶层设计

按照建设零碳乡村典范的目标,率先探索“两山+双碳”举措,围绕“建筑、交通、市政、能源、农业”五大净零转型领域,推出“零碳数智、零碳市政、零碳景区”等多项行动计划,制定完成全国首个全域全要素的零碳乡村规划,统筹全域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布局,构建系统化工程与过程性持续的零碳乡村发展模式。同时针对目前全国零碳项目缺乏指引、验收评价标准的问题,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牵头制定《零碳乡村评价标准》等一系列标准,将余村的零碳乡村建设经验整合到相关标准内,持续助力“余村模式”在全国推广。

3.2 注重协同合作

区别于国际上各大类型化、独立发展的生态村,余村零碳村建设更注重联动与共富,由安吉县天荒坪镇政府、安吉县生态环境局、国家电网安吉供电公司联合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景坞村、大竹园村等一镇十村共同组成“零碳共富村”单元,改变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共同启动“零碳共富村计划”,抱团打造“零碳共富协同发展”的安吉样板,实现协同发展。

3.3 强化规划引领

余村不仅将建筑、交通、市政、能源能等具象要素以及村内的各种规章制度、村规民约、村民的意识与日常行为等抽象要素纳入其中,更将减碳工作和规划实施的迭代更新纳入可持续评估范畴,实现零碳乡村建设从规划、建设、运行、使用、维修保养、直到回收再用处置的全生命周期覆盖。

3.4 做好场景覆盖

注重全场景节能减排,如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购买外省绿电填补能源缺口,实现全域“绿电”供应;各类建筑从选址、选材、建造、使用、维修保养、回收等各个环节注重减排规划设计,向零碳建筑标准看齐,并对采用绿色建筑标准的农户自建房、民宿等给予政策补贴;充分利用竹子4-6年即可达到碳储量顶峰的固碳优势,大力发展竹林碳汇。

3.5 重视推广应用

为让零碳低碳发展成果更加可感可知,构建零碳余村综合运营管理平台、碳游余村游戏两大软性机制,以及零碳互动设备组、零碳乡村微电网两大硬性平台,面向政府、村民、游客等不同群体设计针对性的互动体验和服务,在寓教于乐中提升各参与主体零碳共识。

 

4、 对知识城发展工作的启示

4.1 强化好的经验总结,为打造国家知识中心争取更多支持

提高站位格局,学习余村做法,联动相关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加快总结知识城在开展产城融合、产教融合、绿色发展、智慧城市等国家和省市试点工作方面的探索成果、新鲜经验,结合宣传方式渠道创新,向海内外输出更多知识城经验、标准、模式乃至制度,从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角度高度讲好讲活知识城发展故事,促进更多高规格政策资源下放倾斜,吸引全社会加大投资参与力度。

4.2 强化运营前置思维,为塑造城乡融合典范引入多元资源

针对目前开发建设投入结构单一、专业力量缺乏、参与主体不足、管理跟不上等问题,加快研究复制余村“两入股三收益”发展模式的可行性,牢固树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思维,用好考核“指挥棒”,将国企作为落实政府目标、调动社会力量的平台,通过公开招投标、揭榜挂帅等形式,补齐已建项目运营管理短板,前置解决各类在建、待建项目运营问题,吸引高校、研究机构、投融资机构、人才等各类专业化力量深度参与知识城九龙湖规划设计、全域公园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事业,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面貌,推动战略性产业全链条发展,共同将知识城打造成为家喻户晓的城乡融合典范和绿色硅谷品牌。

4.3 强化部门协调协作,因地制宜打造好绿色生态示范性项目

树立大绿化观理念,串联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节点,因地制宜做好知识城徒步道等生态工程项目规划建设。针对迳下片区及竹山路升级改造工作,借鉴余村零碳乡村经验,从“竹”切入、以“竹”破题,统筹规划、住建、水务、农业等部门力量,优化迳下片区沿路景观设计和功能布局,做好竹山路道路及周边附属配套改造,全力提升迳下片区全域生态环境和景观,促进竹林经济、生态碳汇经济、零碳经济,把迳下片区打造成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