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阡陌之地到现代之城,13年来,历经两次扩容的知识城以令人惊叹的速度蝶变,城市量级、层级、能级不断提升。
如今,在这片2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研究生院、创新平台正加速汇聚全球一流的技术和人才,“三集群两高地”的产业布局已成规模,154个总产值近6000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热火朝天,知识城“引力效应”愈发凸显。
展望未来,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形成初步成果,从战略、空间两个维度提出“推动城市老中轴、新中轴、活力创新轴融合互动”。
作为活力创新轴的北极点,知识城将迎来哪些新机遇?高质量发展之路该如何规划实施?如何为再造一个“新广州”贡献出知识城力量?
8月29日,在知识城管委会的指导下,由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区委宣传部主办,中新广州知识城智库承办的知识城“高质量发展·看规划建设”主题沙龙活动顺利举行。来自规划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从更长远的时间地标、更广阔的空间视野、更融合的思维视角,一起描绘知识城发展新蓝图。
一、领导致辞
会上,黄埔区委副书记陈智勇致欢迎辞。陈智勇同志指出,知识城一直在不断构筑一流的营商环境、扎实的产业基础、开放的创新生态、高端的服务配套、绿美的人居环境、独特的中新合作等六大发展优势,这不仅为未来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向世界展现了通过扎实的产业化带动的城市化背后所蕴藏的无限动力、活力和潜力。
他表示:
知识城现在好事不断。对外,中新两国合作关系已经升级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两国领导对知识城发展寄予新期待;对内,知识城已纳入广州市“三核三轴”的战略规划,将作为活力创新轴的北极点开展建设。
知识城未来已来。知识城科技产业资源高度集聚,正在谋划“五镇联动”扩大发展空间,并邀请何镜堂院士团队领衔开展新一轮城市规划设计,朝着打造成为一个科技进步、经济繁荣、配套完善、形象优美的世界级创新高地目标奋勇前进。
知识城值得投资。广州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落地落实,知识城必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之星。知识城现在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将迎来新一轮高质量发展、高速度增长的黄金期。
二、领导发言
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郑勇从知识城的发展定位和发展历程,以及交通、产业、科研、生态、城市配套等四个维度,展现了知识城13年规划建设成效以及未来发展巨大潜力。
郑勇同志表示,知识城过去13年的发展速度之快、投资力度之大,13年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4000亿元,特别是近五年年均增速达29.2%,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区发展里面还是很少见的。经过一批批开发建设者的共同努力,现在知识城已经成为一座产城融合、配套齐备、职住平衡、交通便捷、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
郑勇同志指出,知识城作为活力创新轴的北起点,将充分发挥极点示范带动作用,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从区位来看,知识城位于大湾区的湾顶位置、广州市的地理几何中心,离广州东站、市中心、白云机场都非常近,发展起来之后对周边的带动作用非常大。从发展潜力来看,知识城在广州的东北部的发展空间巨大,现状开发强度不到40%,未来可用建设用地可达61平方公里。未来将作为“五镇联动”的核心,承担起总部经济集聚、高端服务业配套等定位,带动广州东北部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党组成员、国土规划处处长郭法友结合近期土地供应计划,介绍了知识城的国土空间规划情况。
郭法友同志表示,近十年知识城的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国土开发强度从2010年的11%提升至2022年的26%,城市框架基本搭建完成,知识创新指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生态用地占比、千人床位、中小学千人学位数远高于国家标准,为吸引各类人才提供有力支撑。下一个10年,将是知识城产业、人口加速聚集和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过去居住用地供应稀缺的情况下,各层次人才对居住产品的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待规划建设完成后,产居比将优化至1.9,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更加平衡,产城融合实现度更高。
三、专家分享
围绕知识城城市规划建设如何带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话题,活动邀请了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政府规划编制部主任霍子文、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所所长艾勇军、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费彦等3名专家学者进行探讨与分享。
(一)、总体规划——知识城的区域发展定位
霍子文(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政府规划编制部主任):
从大湾区发展背景来看,湾区东西两岸城镇快速发展,广州不再一家独大。当前在编的国土空间规划、2049战略规划面临的是广州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提升城市能级和辐射影响力的问题。
知识城在其中的定位和作用,要从更宏大的视角、从更长远的眼光、从更融合的思维看广州。
从更宏大的视角看广州:广州正处于南中国中心,更是双循环的重要腹地,知识城作为唯一的中新双边合作平台将成为北京通向新加坡超级走廊的重要陆海节点。从湾区态势来看,高端商务科技创新资源正向内湾聚集;而智能制造生产环节则向内湾以外聚集。而知识城正处于内湾与外环的中枢。从湾区交流网络上看,两条重要的向东通道都经过知识城,发展知识城可以补齐广东向东对话能力不足的短板。知识城尽管不在黄金内湾,但所处的区位兼顾了制造生产转化和区域对话的条件。
从更宏大的视角看广州,科技创新是城市长周期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广州谋划建设由北至南长约100公里的科技创新轴。科技创新轴北段定位重点在于通过知识城弥补广州研发转化的不足,打造制造中枢、创新引擎和转化高地。南段则以南沙加强国际合作。
从更融合的思维看广州,知识城作为北广州的中心,只有将谋划的“五镇联动”上升到“五区联动”层面,才能形成更大能级,未来也希望知识城可以成为代表广州探索未来人居环境的示范典范。
(二)、九龙城规划——知识城核心
费彦(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九龙城片区位于知识城中部,拥有独特的水网和山体生态环境,十分宜居。从交通路面网络来看,相邻的九龙大道是串联知识城南北两端的核心骨架。从轨道交通来看,九龙湖CBD区域未来是双线换乘的中心。在湖畔CBD的规划中,围绕湖岸对市民衣食住行医教休闲需求都构建了不同的功能分区,将生态、生活与商务进行和谐的融合。展望未来,九龙湖核心片区的发展一方面能够吸引企业,另一方面也能吸引人才定居,大大提升的交通便利度对于服务知识城乃至广州北部来说都大有裨益。
(三)、纳米谷规划——知识城纽带
艾勇军(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所所长):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园北邻知识城起步区,南接科学城、海丝城,东靠客家创新区,西近高速,是串联“三集群两高地”的纽带地区。
纳米谷片区是规划引领知识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片区采用“功能交织、空间融合、开放共享”的开发建设理念,引进了多个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研究生院,打造前沿科技产业脉动。周边也有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代表的科教创新区,以中大肿瘤、高博医院为代表的医疗城、超级邻里中心等一流服务配套。
园区内充分发挥丰富的生态资源,打造“清风氧吧”,落实“绿美广东”建设。交通规划上不仅串联多层干道,更追求串联公共交通枢纽,便利出行。市政公共配套方面,规划建设邻里中心、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实现“衣食住行学购”一站式服务,是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