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五届国际纳米药物大会在穗开幕,这也是这场国内外纳米药物研究和临床转化领域的最重要学术盛会首次来到广州。
来自中国、瑞典、挪威、德国、美国、英国、意大利、韩国的院士、专家、学者等超过1400人,围绕大会主题“纳米药物:科学发现与临床转化”进行了分享、交流。
国际纳米药物大会是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与中国药学会纳米药物专业委员会发起的纳米药物系列会议,已成为国内外纳米药物研究和临床转化领域最重要的学术盛会之一。
本次大会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中国药学会联合举办,开设12个分论坛。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在开幕式上致辞时指出,中国在纳米技术基础研究领域已跃居国际领先水平,纳米科技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也初见成效。未来需进一步加强纳米药物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推动临床医学转化,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同时也要继续开展具有前瞻性的国际合作,推动纳米科技在基础前沿和应用领域实现更多原创性突破。
中国药学会纳米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下称“广纳院”)创始院长赵宇亮介绍,我国在纳米药物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实现了众多从0到1的技术积累与突破,未来纳米新技术药物研发需要更多实现从1到100的转变,推动纳米药物技术的临床转化与智能设计,造福更多患者。
为什么这场科学盛事选择在广州召开?
赵宇亮表示:“当前,在纳米药物研究领域,我国可能是拥有实验室研究阶段项目最多的国家,但一到产业化和落地阶段,就有很大差距。如何让科研力量和产业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打通从实验室到临床转化的链条,是我们面临的迫切挑战。”而广州完整的医药产业生态环境,正为大会提供了很好的探讨氛围。
“广纳院在黄埔成立,定下了三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纳米药物和纳米医疗器械。”赵宇亮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有雄厚生物医药产业力量,这成为药物创新研发的良好基础。
会场内,大会12个分论坛涵盖从纳米药物的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各个环节,主题涵盖纳米药用辅料与医学应用、纳米药物创新与临床转化、纳米药物理论计算与人工智能等。
会场外,广纳院与纳米药物领域企业等机构开设多个展位,亮出最新产品成果。碳纳米生物材料、功能化引导肌组织再生膜、全球最快一分钟毒品快检系统……展示出纳米材料的广阔应用前景。
为什么纳米药物技术是新药创制的关键技术之一?
赵宇亮解释说:“实际上就是把纳米材料做成颗粒,用作药物递送。今年获得诺贝尔奖的mRNA疫苗,就是用纳米脂质体将mRNA递送到细胞。”
据悉,目前,纳米药物针对的主要疾病是肿瘤,其次是大脑退行性疾病,还有一些罕见病如渐冻症等。纳米药物技术能更好地实现药物有效成分递送,因此有望攻克传统药物难以攻克的重大疾病。
中国药学会理事长孙咸泽表示,纳米药物技术作为新药创制的关键技术之一,对于推动中国药物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主任孙磊称,当前,中国已建立中国式现代化器械审评体系1.0版,中国医疗器械监管事业稳步增长,迈上了新台阶。未来应加强相关纳米医疗器械的研制,助力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自立自强。
据介绍,广纳院成立于2019年10月,定位为国际一流的纳米技术转化基地,目前已引进近30个纳米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23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同意,依托广纳院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纳米智造产业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