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新广州知识城智库官网!
搜索

知识城正成为日渐活跃于国际舞台的“知识中心”!返回

2023-11-29来源:知识城阅读:181次

中新广州知识城所在的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是改革开放后我国设立的首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今,这里着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努力打造要素更为集中、链条更为完善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已蜕变成中国最具创新基因的城区之一。位于广州开发区的一条创新大道,正成为激发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活力的纽带。


这条纵贯黄埔南北的道路,聚集了40多个生物制药产业项目、80家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企业,以及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群,由南向北依次串联起广州黄埔港、科学城、知识城三大经济功能区。

如今,位于创新大道北部的中新广州知识城正以知识密集型产业布局为主线,向创新要动力,挺起知识产业“脊梁” :

——构建国际一流创新生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恩士迅大湾区新技术交付中心、星展银行全球第三个技术创新中心等6所研究生院、40多个创新平台落地知识城,正加速汇聚全球一流的技术和人才,优渥的环境也吸引了1300多名高层次人才、4000多名研究生、3万多名大学生在这里创新创业、读书就业。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催生产学研的“知识尖兵”,凸显区域经济的创新活力。

——强壮现代产业“骨架”。中新广州知识城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及未来产业布局,不断补链、强链、延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方面,“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投产,预计年产量达12万辆;占地7.98平方公里的国际生物医药价值创新园,已引进40多个全球领先的生物医药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价值园以中科院国家纳米室为核心,孵化了以5G滤波器等重点产业项目;粤芯半导体三期建设刷新“进度条”,主厂房顺利封顶……

一众企业的高光时刻,折射的是知识城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决心。

——深耕知识产权改革“试验田”。作为全国唯一经国务院批准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综合改革试验的区域,知识城打造了知识产权要素最集中的知识产权服务园,形成“行政+司法+仲裁+调节+行业自律”的知识产权保护格局,为这里的人才打造了完整的科研成果转化链条“硬支撑”。

“立足于通达世界的智造中枢,可加快将知识城地区打造为国际国内创新要素双循环战略枢纽和广州面向华东地区的枢纽门户,构建全球化创新网络。”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政府规划编制部主任霍子文说。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表示:“知识城在打造一流的创新园区时,一要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二要加快打造创新主体矩阵,三要引育全球科创人才。”

开放引领 “盯住”中新合作挖潜力

开发建设十三年来,知识城建设成效显著,已引入154个产业项目,预计达产产值超5900亿元。知识城南起步区(中新合作一期)6.27平方公里的土地,已蜕变成一座活力四射的现代新城,展示出世界级园区的潜力。

潜力源自开放底色——奠基以来,知识城就显示出了开放创新的气象,担起推动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中新两国开放合作的使命,为新城加速崛起注入最强动能。截至今年4月,知识城吸引了近90家新资企业,注册资本超180亿元;集聚龙沙、卡尔蔡司、赛默飞、费雪派克等外资企业3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累计84.2亿美元,合同外资累计152.84亿美元,近两年进出口贸易年增速均超60%。

中新智慧园是知识城“盯住”中新合作潜力、塑造更强引力的一个鲜活例子。开园短短一年,园区就入驻了60多家高精尖企业及项目,包括新加坡能源集团、星展银行、恩士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家队”力量,以及来恩生物、新果科技、费雪派克等国际企业。

潜力源自创新发展——不少企业都是在新加坡成立后,再选择来知识城开拓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完全没有‘水土不服’,几乎是无缝对接。”来恩生物医药首席执行官彭晓明说,知识城有优质的营商环境、高效的产投联动投资机制以及高生产力的产业集群,在这里能看到很多熟悉的新加坡元素,让他倍感亲切。

不少企业对知识城跻身全球重要的知识和创新中心,成为东南亚企业进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门户充满信心和高度期待。

在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看来,知识城正加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湾顶明珠”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引力地带”,“可以说,这里是充满产业和科技吸引力的‘未来高地’”,郑天祥表示。

潜力源自资源赋能——知识城的魅力除了来自它辐射的广阔腹地与市场空间,也来自其完善的产业链以及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人才资源。广东是中国外贸第一大省,而粤港澳大湾区一直以来是中国外贸的主阵地。中新广州知识城在打通内、外循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上起着重要作用。

在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看来,知识城充分利用中新双边合作平台优势,以与新加坡合作作为突破口,加强中新在高端制造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循环和“中国-东盟”外循环的连接点,并将科技创新引领带动效应辐射到周边地区。

目前,知识城正在推动与周边区域近千平方公里的地区进行交通互联与产业共建,全面推进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中新合作二期)建设,抢抓广东省自贸区联动发展区机遇,加快筹建知识城综合保税区,为中新人才和企业更加频密的“相互奔赴”提供大舞台。

“新城”崛起 “牵引”未来发展活力

知识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将迎来新一轮高质量发展、高速度增长的黄金期。
作为中新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知识城瞄准的战略定位是“知识创造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开放合作示范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
从最初的123平方公里,到2018年的178平方公里,再到2020年的232平方公里,规划人口扩张至100万人,历经两次扩容的知识城以令人惊叹的速度蝶变升级,一方城市“典范”与宜居之都正跃然眼前:

大手笔布局未来——享有“新加坡规划之父”美誉的刘太格是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概念规划的领衔设计师,前瞻性地提出了知识城立足珠三角、辐射华南、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整体定位,并明晰了知识城作为未来城市群发展中强大引擎的职能。知识城荣获了国家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认证,城市生态禀赋优良,人们对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宜居宜业的新城,有了更多期待。

路网扩容拓连通——知识城形成“五横五纵”路网格局,规划建设8条轨道交通、7条高速公路、7条城市快速路,一小时可达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知识城2035年规划建设规模可达107平方公里,现状开发强度为21%,未来可用建设用地可达61平方公里,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打造国际化知识社区——知识城借鉴新加坡邻里中心体系建设经验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知识产权服务园、凤凰谷海归小镇、城南邻里中心、第二邻里中心等产业配套与民生配套日臻完善,中大附属肿瘤医院黄埔院区、南方医院陆续建成运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知识城校区、广州新侨学校二期国内高中招生开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新校区投入使用,优质教育资源不断齐备。

“知识城强调城市品质和功能创造,加快打造职住平衡、产城融合、交通便捷、生态宜居的国际化知识社区,为知识创造、创新驱动和开放合作等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品质空间。”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黄伟坚表示。

厚积薄发,向上突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中国-新加坡国家级合作项目,知识城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加速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