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新广州知识城智库官网!
搜索

【智库成果】粤孵“百千万工程”县域经济观察——“广州产业发展增长极”黄埔区返回

2023-11-30来源: 广东产业大脑阅读:305次

《“广州产业发展增长极”黄埔区》

一、黄埔区概况

黄埔区,隶属于广东省广州市,位于广州市东部,东至东江与东莞市麻涌镇相望;东北部与增城区新塘镇接壤,南部临珠江与番禺区、海珠区相邻;西部与天河区、白云区相连,北部与从化区毗邻。总面积484.17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黄埔区常住人口119.18万人。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是广州城市发展“东进”战略的桥头堡,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具有枢纽地位,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湾顶明珠”。全区生态环境优美,构建具有岭南特色的“城在林中、山水相望”生态结构,先后获得法国NDA金奖、中国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设计标识等荣誉,成为广东省和国内新城建设的样板。拥有20座水库、50座公园,规划百里碧道,打造全域公园城市。

黄埔文化资源丰富,文物繁盛,境内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南海神庙,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和有中国“将帅摇篮”之称的黄埔军校旧址,东江纵队增从番独立大队队部旧址,岭南建筑的瑰宝—玉岩书院、横沙书香街、深井古民居、莲塘古村等。

二、黄埔区经济发展概况

1.生产总值

2022年,黄埔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313.76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9亿元,同比增长10.3%;第二产业增加值2529.15亿元,同比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1779.42亿元,同比增长1.9%。三次产业结构为0.1:58.6:41.3,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0.8%、47.0%和52.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873.82亿元,占广州市规上工业总产值37.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连续三年位居广州各区首位。

2.财政收支

2022年,黄埔区全年财税总收入1185.31亿元,收入总量保持韧性连续六年达到千亿级别。其中,区域全口径税收收入892.54亿元,支持稳市场主体办理留抵退税148.69亿元,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比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2.10亿元,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比增长1.0%。

3.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黄埔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20.88亿元,同比增长2.7%,占比广州市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23.08%。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工业投资增长25.7%,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近五成。轨道交通、园区及配套道路建设等项目持续推进,带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4%。

4.市场主体

2022年,黄埔区有各类市场主体21.59万户, 其中企业15.51万户,占全市企业总量比重为8.2%。新增企业2.08万户,占全市新增企业比重为7.5%,其中,新增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企业2524户,增长6.6%,占全市同类新增企业比重为15.6%。

5.对外经济

2022年,黄埔区全年进出口总值3139.50亿元,同比下降3.7%,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28.7%;其中出口1642.52亿元,同比下降7.2%,占全市出口总值的26.9%;进口1496.98亿元,同比增长0.4%,占全市进口总值的31.5%。一般贸易进出口1758.7亿元,同比下降2.6%,占同期全区外贸总值的56.0%,占比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保税物流进出口337.9亿元,增长28.9%,拉动进出口增速2.3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速领跑,民营企业进出口1255.7亿元,增长7.4%,占比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对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进出口分别增长12.9%和16.4%,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3.4%。半导体制造设备、集成电路、汽车等机电产品进口依次增长2.3倍,13.0%和3.9倍。

6.重大平台建设

2022年,黄埔区牵头的206个“攻城拔寨”项目完成投资87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32%,超过时序进度32个百分点,绝对值全市第一。其中,80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4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70%;122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3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34%。粤芯三期、华星光电、视源中试基地、广外黄埔研究院、玉岩中学改造等26个重点项目实现开工,粤芯二期、创维超高清产业园、萝岗水质净化厂二期、广州实验中学等33个重点项目竣工。

三、黄埔区产业发展特点

作为广州市实体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改革开放主阵地,黄埔区大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构建了“3+3+5”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汽车、电子、能源等3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化工、食品饮料、电气机械等3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80%,支柱效应明显。

新兴产业规模快速壮大,IAB、NEM等5大战略性新兴 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产值占全市50%以上,以乐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广石化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成长为千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值约占广州市60%,聚集超2000家企业,加速打造全球顶尖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金发科技为代表的新型高分子材料产业稳居全球龙头地位,拥有各类新材料产业创新平台80多个。

截至2022年底,黄埔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计1247家,全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8873.82亿,同比下降4.0%,其中,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7.2%;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包括石油化工产业、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先进轻纺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等)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1.7%。
在龙头企业方面,截至2023年10月,黄埔区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4家(占比广州市49.6%),A股上市公司56家,中国500强企业3家(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鼎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见附表1)。分产业来看,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当中,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32家,占比25.81%;新一代电子信息企业26家,占比20.97%;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 25家,占比20.16%;生物医药与健康企业13家,占比10.48%;先进材料企业11家,占比8.87%;其他行业企业17家,占比13.71%。

四、黄埔区产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黄埔区以打造万亿级现代产业体系为主线,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两大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壮大集成电路、新材料、绿色能源、高端装备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巩固提升汽车、美妆大健康两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超前布局量子通信、脑科学与类脑、光通信与太赫兹等未来产业。以全产业链发展为重点,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1.打造两大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新一代信息通信设备、智能传感器、工业软件等领域。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原材料、基础工艺、核心零部件、生产设备、控制软件等重点环节,提升智能传感、导航、射频等芯片的设计能力,加强对彩色光刻胶、金属掩膜板、驱动IC、机蒸镀材料等关键材料和设备进行系统性攻关,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完善产业链协同。继续加强产业链上中下游配套能力,通过企业招商、项目引进的方式补齐滤波器、高端传感器、工业软件等产业链短板。加快载体建设。持续推进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广州创维、视源、乐金、硕贝德等项目建设,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之区。

生物技术产业:抢抓生物科技发展趋势,持续推动高端生物药、基因工程药物与疫苗、高端医疗设备、体外诊断、现代中药等领域做大做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药创制、高端器械和装备、前沿诊疗技术等领域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虚拟药物筛选、基因组学研究、委托合同研发生产机构(CDMO)等新模式推广力度,推动精准医疗、智慧医疗、医养融合等新业态发展壮大。开展提升产品品质行动。鼓励企业开展“质量对标”活动,稳步提高产品品质,持续加大自主品牌培育力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依托广州生物安全创新研究院等平台打造综合性生物安全科技高地。发挥医学检测技术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建设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生物产业基地等产业集聚区,加快百济神州、诺诚健华、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世界生物安全之谷。

2. 培育壮大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集成电路产业:重点聚焦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和生产设备及零部件等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瞻性布局前沿性、基础性研究,瞄准特色工艺、SOI材料和IDM模式三大方向,补齐封装测试等薄弱环节,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探索建立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以粤芯半导体为核心,推动晶圆制造产能提升;支持芯片设计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封测企业拓展封测形式、扩大产能,扩大设备材料等配套产业,谋划打造集“设计—制造—封测—配套”于一体的湾区半导体产业园。强化项目支撑作用。加快推动粤芯二三期、光掩模、深南电路广州封装基板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核心区。

新材料产业:推动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形成以精细化工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先进金属材料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加快关键工艺创新。集中力量在第三代半导体、5G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材料制备技术。全面提升产品性能、使用效果和质量稳定性。鼓励龙头企业加强先进材料产业化工艺创新,加大智能化改造、安全环保改造力度,促进紧凑化、连续化和高效化生产。强化产业协同发展。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绿色能源等终端产品需求,充分发挥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作用,建设一批新材料产业应用平台,为用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实现材料与终端产品在设计、系统验证、批量应用与供货等多环节协同推进。加快载体项目建设。推动中国新材料CID(中央创新区)、中国纳米谷等产业园建设,加快烯湾科技、广石化绿色转型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中国新材料产业高地。

绿色能源产业:推动能源品种多元化,加快清洁电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重点培育现代氢能产业。打造绿色能源产业生态。提升创新能力,在海上风电、氢燃料电池等领域建成一批创新平台,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加快推广成熟使用的绿色能源装备和产品,以市场应用需求为牵引,建设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式能源、新型储能、制氢加氢设施等基础设施网络,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的新型产业链。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以打造湾区“氢谷”、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为牵引,重点建设西门子智能变压器、现代汽车氢能源、集中式光伏发电等项目,打造国际绿色能源集聚区。

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发展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设备和工业激光设备等四大“强基型工业装备”,加强汽车高端制造装备及零部件制造。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高档数控机床及关键零部件,加大高速高精、多轴联动、复合加工、精度保持、实时监测、可靠稳定性增长等方向技术攻关,加快高性能伺服器、精密仪器仪表等关键零部件领域自主发展。支持5G与高端装备深度融合。推动高端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强化系统集成,培育一批高端智能装备基础服务商。引进培育一批具有整体设计能力、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进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高端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运营、智能运维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应用,深入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强化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推动穗港智造合作区和黄埔智能装备价值创新园重点载体建设,推进高新兴智能制造基地、新一代AI智能设备产业基地、瑞松科技总部建设,打造中国高端装备示范区。

3. 巩固提升两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汽车制造产业:合理布局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鼓励传统燃油车向节能方向发展,提高纯电动新能源汽车比重,鼓励氢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发展,抢占智能网联汽车制高点。加强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突破轻量化技术、先进整车控制技术、高比能量动力电池、高效驱动电机、汽车用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发动机和动力电池等动力系统、传动系统、车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聚焦智能驾驶系统、软件架构、基础软件平台、数据工厂等领域培育引进一批重点企业,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支持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开展技术升级和智能化改造,提高产品质量一致性和技术水平。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小鹏汽车智造创新中心、宝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在建项目尽快达产,形成覆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市场应用、信息安全”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打造中国智能汽车之城。

美妆大健康产业:瞄准“高端、健康、个性”等重点方向,发展美妆产品、营养保健食品、饮料和茶等。强化质量品牌管理。深入推进质量国际比对提升专项行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方法,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全流程可追溯的生产流通体系。提高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创新生产工艺,实施数字化转型,实现产品创新快速迭代和高效率柔性生产。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建设“南方美谷”产业园,加快推进宝洁、丸美、益海等重点项目,打造全国美妆大健康重镇。

4. 超前布局未来产业 
 

黄埔区落实国家重要任务,加强前沿领域战略部署,积极布局未来产业。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为支撑,加强前沿领域战略部署,谋划布局量子通信、脑科学与类脑、光通信与太赫兹等一批引领型未来产业,以技术迭代推动“换道超车”。